泗县:“四心四解”赋能乡村移风易俗-新华网
新华网 > 安徽 > 正文
2024 12/31 10:47:00
来源:泗县县委宣传部

泗县:“四心四解”赋能乡村移风易俗

字体:

  近年来,泗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借鉴“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”,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举措,以大路口镇河平村为试点,在实践中探索出“四心四解”工作方法,不仅高效化解乡村各类矛盾纠纷,更有效带动移风易俗,促进乡村环境转变、社会进步,焕发出民风好、家风正、环境美、产业兴的勃勃生机。

  真心解忧、深入群众,做好移风易俗规劝

  “高额彩礼、薄养厚葬、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,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和谐,为杜绝这些现象,我村坚持把群众事当做心头事、自家事,用真心真情将做好群众身边的移风易俗工作。”该县大路口镇政法委员、河平村包村干部柏吉峰表示。

  河平村不断深化“真心解忧”网格联动工作方式,通过完善网格责任体系,压实“两委”成员、小组长网格化包保任务,动员“五老”人员、“法律明白人”、志愿者等力量加入“四会”组织,构建移风易俗工作矩阵,将道德评议、红白理事、禁毒禁赌、村居议事等工作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日常,延伸到每家每户。通过格内人员联勤走访,深入一线收集线索,及时察觉群众身边问题,并与群众面对面交谈、心比心规劝,让文明新风入心入脑,移风易俗走细走实。

  村党总支书记发挥“头雁”作用,带领村“两委”成员一周七天(含节假日)轮值在岗、服务“不打烊”,以便第一时间回应群众投诉,维护社会和谐风气。

  用心解题、化解疑难,营造和美村居环境

  “治理工作就是群众出题、我们答题,只有用心才能回答好问题,实现和美善治。”柏吉峰表示。

  过去,河平村农机无序停放现象严重,不仅影响村容、阻塞交通出行,同时带来秸秆渣土抛洒、杂物堆放、乱扔垃圾等一系列问题,导致环境脏乱差。为此,河平村“两委”从源头上对症下药,筹资修建了农机专用停放点,以党员志愿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,定期组织开展环境整治宣传,“美丽庭院”“最美志愿者”评选表彰等,逐步引导群众爱护公共卫生、整顿庭院环境,共同维护良好村容村貌。

  公心解气、树立威信,以身示范引领乡风

  “公心解气工作方式,是我们在长期的矛盾化解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心得,党员干部只有秉持一颗公正之心,为人处世公道正派,在调处矛盾过程中释理、明法、尚德,才能平复群众心中不满、获得群众信服支持,建立起深厚稳固的干群关系。干部干、群众看,推动移风易俗也要首先从党员干部自身做起。”柏吉峰表示。

  河平村一方面集中力量抓好班子、带好队伍,落实全面从严治党,推进党风廉政建设,培养党员干部廉洁素养和自律意识,将廉政文化融入工作作风,通过组织干部学法、结合工作普法、依法化解纠纷,引导村民崇法明理、守法向善。另一方面注重示范引领作用,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,党员干部以身作则,反对高额彩礼、大操大办,践行厚养薄葬、勤俭节约、孝老爱亲、和睦邻里等文明新风,有力带动移风易俗。

  暖心解困、夯实基础,助推乡村发展振兴

  河平村聚焦群众所需所盼,广泛听民声、汇民意、解民困,将群众关切点作为工作着力点,以为民纾困解难为突破口,推进乡风文明、乡村振兴。

  为了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,河平村积极修缮3000平方的乡村文化广场,完善灯光绿化、健身器械、法治长廊、文化舞台等基础设施,开展“普法宣传月”“广场舞大赛”“节日村晚”等宣传、文化活动,使之成为弘扬法治文化主阵地、百姓休闲娱乐主场所、倡导移风易俗大舞台。有效发挥乡村地标与文化名片作用,增强群众对乡村共同生活空间的归属感、认同感,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凝聚力、向心力。

  河平村积极关注群众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,通过“两委”带头走访、牵头连线、筹措资金,开水渠、修道路、传经验,支持草莓、山芋、冬桃等特色农产品种植,为农户自主发展、联农带农注入“强心剂”。2024年以来,全村山芋种植2000多亩,亩均年产值2400元;在发展草莓种植方面,协调资金新修3条道路,增开1.5公里水渠,同时新建2处农户生产日常所需设施,推动种植规模增加500余亩,每亩产值高达2万元,带动200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.8万元。(徐宝同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刘晓君】